9月23日,由新华网主办的“2021第六届金融科技论坛”在北京举行。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、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保险创新研究院、金融科技50人论坛作为学术支持单位。该论坛主题是“服务双循环、赋能新经济、数创新未来”,通过主题演讲、圆桌对话、报告发布等环节,展示金融科技创新成果,研讨如何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变革、让金融科技行稳致远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陈道富表示,央行数字货币的贡献在于改革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,特别是设立共同账户和允许简易开户等,引入数字技术,强化市场需求。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核心价值在于适应数字时代,以过渡模式,率先开启数字货币的技术探索和形态迭代。
“货币是作为商品和服务交换的‘一般等价物’被引入经济社会的。”陈道富认为,货币凝聚了一定时期的人类共识,成为普遍信任的载体,具备降低交易费用、以市场化方式实现社会合作的功能。价格是货币的表现,货币区就是货币发挥资源再配置作用的范围。
陈道富说,货币形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。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发展,特别是金融的普及,社会共识和信任从外在的“物”,转向无形的“模式”,集中于特定机构。货币从“实物资产”转为无形的“主体信用”。银行券是市场早期流通的纸币,经过市场演变和选择,最终形成当前以主权国家信用为核心、银行信用为主体的多层信用货币体系。
“当前对于数字货币的认知,越来越倾向于将基于密码学的共识机制作为潜在的数字货币。”陈道富表示,数字货币并不只是信用货币的数字化,更可能是数字或算法的货币化。
“数字货币往往脱胎于数字经济生态中的应用场景,特别是以支付为支撑的、能解决现实痛点的应用场景。”陈道富说,目前各种私人加密货币在特定领域发挥了独特功能,虽然还不具备完全的货币属性,但都有进一步演进的可能,需高度关注。类似区块链的可信任记录并转移记录的特定算法(实际上是非人格化的规则),有可能替代实物资产、主体信用,成为社会共识和信任的新载体。
郑重声明: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 多谢。